- · 中国工程科学版面费是多[04/29]
- · 《中国工程科学》投稿方[04/29]
- · 《中国工程科学》数据库[04/29]
- · 《中国工程科学》期刊栏[04/29]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0年1月,张治军主持的“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摘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项技术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一个
2020年1月,张治军主持的“高性能节能抗磨纳米润滑油脂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摘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项技术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问题,并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张治军高兴地说。
虽然常年在中试基地工作,张治军每年仍坚持回河南大学校本部为本科生讲课。“主要是给他们讲一讲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沿和应用前景,传递一些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理念。希望这些投身纳米材料研究的年轻人能坐得住冷板凳,终身与科研事业为伴。”张治军说。
1982年,张治军从河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在国际上还没有纳米材料这一概念。
张治军解释,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1—100纳米)或以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当材料尺寸小到纳米量级时,其物理化学性能会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具有广泛的用途。多年来,张治军致力于推动纳米材料研究的“实验室技术工程化、工程化技术产业化”,促进我国纳米产业发展。
记者问张治军累不累,他说:“年轻时觉得做实验是为了完成任务,后来做实验就成了习惯,习惯慢慢变成热爱,就不觉得累了。”
采访当天,初级放大实验平台设备运行不畅,张治军马上到车间去调试。他说,反应器的微小结构变化就会导致材料性能发生很大偏差。最终,张治军一连调试了30多遍才确定了最佳参数。天气炎热,走下实验平台,他已汗如雨下。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张治军介绍,因为具有润滑性能的纳米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材料放入润滑油中,极易团聚成大颗粒并沉淀下来,难以作为润滑油添加剂使用。张治军尝试用化学方法合成纳米颗粒,在颗粒由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用油溶性化合物包覆在纳米颗粒表面,从而让这些颗粒在润滑油中稳定分散。纳米颗粒大大提高了润滑油的抗磨性能,并具有磨损自我修复功能。
“当年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玉米地。”张治军对基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感情。
2005年,张治军又带领团队建设了拥有2000升反应设备的中等放大实验平台。前几年,平台需要小批量的生产能力,张治军决定建设工程验证实验平台。为了解决资金难题,他把团队获得的数百万元技术成果转让奖金,全部投入其中。
率先研究纳米润滑材料,找到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1992年夏天,张治军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结识了研究润滑材料的张军教授。听说张治军在研究纳米材料,张军也十分感兴趣:“能否把纳米材料添加到润滑油中?”后来,在张军的引荐下,张治军考取了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正是纳米润滑材料。
1988年,张治军在参加全国光电化学会议时,听了一个关于纳米材料小尺寸效应的报告。“材料在纳米尺寸时会表现出许多奇异特性,一下子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张治军回忆说。
文章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网址: http://www.zggc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