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工程科学版面费是多[04/29]
- · 《中国工程科学》投稿方[04/29]
- · 《中国工程科学》数据库[04/29]
- · 《中国工程科学》期刊栏[04/29]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治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探索微观世界里的奥秘,是乐趣,也是一项崇高的使命,”张治军说,“让纳米材料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我会继续努力下去。”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在张治军的办公室,一直挂
“探索微观世界里的奥秘,是乐趣,也是一项崇高的使命,”张治军说,“让纳米材料创造更多社会价值,我会继续努力下去。”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在张治军的办公室,一直挂着老师党鸿辛院士的照片,“他们那一代人对科研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带着老师的叮嘱,张治军笃定前行。
1998年,张治军在老师党鸿辛院士的指导下,决定尝试推动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发展。随后,河南大学选择在河南省济源市建设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作为产业转化的平台。时任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张治军,选拔了一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建设团队,赴济源开始基地建设。
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平台,逐步形成纳米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一切从零开始,从自己动手搭建实验平台开始!”没有办公场所,张治军就带着团队在附近租用一个废弃的校园。“搭建初级放大实验平台时,我们自己搅拌水泥,打预制板,砌平台,在教室里搭建出一套虽简易但单元齐全的50升放大实验装置;一边做实验,一边监理基地厂房的建设。”
实验取得了成效,但在大规模生产中,却遇到了瓶颈:无机固体颗粒在水相中与有机化合物很难均匀有效碰撞,无法实现均匀的反应。没有生产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如今,年逾花甲的张治军几乎每天都会到实验室或中试基地车间。如果是出差回来,无论多晚,他也尽量到中试基地看一看。“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来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他说。项目每遇到难题或进行到关键处,他总是带领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团队成员经常会收到他的短信,短信里往往都是他彻夜思考后的新想法。前一阵子,张治军忙着设计湿法混炼天然橡胶的关键设备,一连两个月都待在设备加工车间里,不断地调试和修改。
科学研究并非一蹴而就,要耐得住寂寞。从一片玉米地到如今实验设备完善的中试基地;从零开始研究纳米材料到实验成果实现转化……20多年来,张治军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进取,不知疲倦。
■记者手记
办公桌上几个培养皿里,装着白色的纳米二氧化硅粉体。记者拿起培养皿,轻轻摇动,只见细小的粉体转瞬化作流体,在培养皿内壁上流动。“你看,纳米材料很有趣,球形二氧化硅经过改性,就像流体一样丝滑,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张治军说。
凭着对事业的执着,20多年来,张治军带领团队逐步建成国内先进的纳米材料集成创新实验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目前,中试基地拥有的80多项授权专利,已有35项实现了成果转化。2019年,河南大学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联合共建的“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在太行山下拔地而起。
如今的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实验设施完备,设置了三级实验平台。初级放大实验平台,利用最小的工业化设备,考察纳米材料是否能实现实验室的工艺过程;中等放大实验平台,用于掌握纳米材料生产的放大效应,以便为企业提供批量化产品;工程验证实验平台,可有效规避企业大规模生产中的技术风险,为创新技术的推广保驾护航。
张治军:1958年生,河南济源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原学者”,现任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研究及工业化技术开发,负责建设了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先后主持开发了高性能纳米润滑油材料、特种功能纳米二氧化硅、高效抗菌金属纳米材料等系列纳米材料并实现工业化生产。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在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实验楼大厅,深蓝色展板上写着:“板凳甘坐十年冷,不做文章半句空”。这句话也是张治军教学和科研生涯的写照。
人物名片
瞄准目标 笃定前行
传递科研精神,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纳米材料研究
“干脆我们自己研发反应器”,张治军决定从制作固—液反应器入手,解决这一难题。经过上万次的现场实验,张治军带领团队发明的管线式微梯度乳化反应关键设备,终于实现了纳米杂化材料生产过程的微梯度传质传热,纳米润滑材料得以稳定大规模生产。多年前在心中深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网址: http://www.zggckxzz.cn/zonghexinwen/2022/091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