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为大国

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寻找“更优解”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简单。在实验室“大家长”、80后青年研究员王立平的带领下,大家各有分工。以理论计算、构建数据库等见长的常可可,专注前期攻坚--通过计算

寻找“更优解”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简单。在实验室“大家长”、80后青年研究员王立平的带领下,大家各有分工。以理论计算、构建数据库等见长的常可可,专注前期攻坚--通过计算和模拟实验,调试出新材料的配方,为后续的材料制备提供基础。

“我的家乡和求学的城市,都在内陆地区,做起研究来难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而宁波的地理环境优势非常明显,天然的‘实验场'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常可可供职的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成员有150多名。实验室任务之一就是研究通过新型材料形成防护层,以延长重要基础建设工程的钢材等结构件在高温、腐蚀、磨损等苛刻环境中的使用寿命。

【来源:浙江日报】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走进常可可位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办公室,干净整洁的陈列中,电脑主机旁一张色彩丰富的元素周期表,显得格外醒目。

“越早研发出创新科技材料,我们就越有机会在国际上抢占发展先机。”常可可说,过去,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很大一部分高端防护材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我们作为青年科研人员,面对这些‘卡脖子'难题,不能只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应该用实际行动,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供科技支撑。”

专业术语“服役环境”,常被用来指代金属构件在实际应用中的苛刻环境,而“服役”一词,恰恰也能说明研究人员夜以继日的艰辛:实验室团队曾在高温、高湿和高紫外线辐照的海南省,每日凌晨3时出发,在海边一待就是一整天。顶着无数次狂风暴雨,面对表面温度高达80多摄氏度的钢结构设备,安装维护试验装备,最终成功将新型涂料应用在了舟岱大桥、印尼雅万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上。经鉴定,其关键技术指标耐盐雾寿命超过9000小时,防护寿命提高约3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向科技强国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永远自觉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常可可说。

“同事们常开玩笑,研究防护材料,是个‘表面工程'。但我们也真真切切感受到,这是一项事半功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程。”常可可介绍,在常规环境中的设备和构件,一旦进入苛刻复杂环境,性能和效果会大打折扣。“比起大面积更换结构件,使用强韧的表面防护材料,无疑是成本更低、见效更快的选择。”常可可说。

“合成新材料的重要‘配方',就藏在其中。”即便早已对图表上100多个元素的特质熟稔于心,这位从本科起就主攻材料化学领域的85后浙江省特聘专家,依然憧憬与它们“反应”出新的火花。

常可可是江苏徐州人,本硕毕业于中南大学后,赴海外深造;2017年,有志于从事海洋新材料应用的常可可,决定回国继续研究事业,而滨海城市宁波成了他的首选。

“打个比方,我的工作就像是在只知道有几样原材料,在拿不到菜谱的情况下,烹出一道佳肴。一旦某个元素有轻微变动,摆在面前的可能性和未知数,都是呈指数型增长的。”常可可说,试错是必然的,即便是在常规的镍铬铝钇涂层(指以镍为基,含铬、铝和钇元素的四元系抗高温热腐蚀涂层)上作配方调整,最快的单次实验也需要3天才能完成。有一次,在执行为某重大工程筹备防护材料的任务中,常可可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天都早出晚归做实验,不断调试元素含量比例,手写草稿和电子算式都列得满满当当。

文章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网址: http://www.zggckxzz.cn/zonghexinwen/2022/1008/655.html



上一篇:三北工程正式启动20个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
下一篇:科力远聘请实控人钟发平担任首席科学家:称为

中国工程科学投稿 | 中国工程科学编辑部| 中国工程科学版面费 | 中国工程科学论文发表 | 中国工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